田间课堂砺成长 劳动实践显担当 ——法学院持续坚持开展劳动实践育人活动

发布者:王惠蓉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10

11月5日午后,暖阳洒在田埂上,法学院学子们扛着铁锹、抬着筐子,走进劳动实践基地。泥土的腥气混着红薯叶的清香扑面而来,一场以“劳动”为名的成长课在此开启。

农技课开讲,新手学本领

刚到基地,农技指导老师便开讲“田间入门课”。结合秋冬农时,老师细致讲解:“红薯藏在藤蔓下,顺着藤摸根须准没错。”她边示范边叮嘱:“铁锹斜插轻撬,别把薯块弄破;锄头握稳起落慢,注意身边同学安全。”

同学们按组领工具迅速投入。挖红薯的同学蹲地扒开藤蔓,轻刨浮土,见红薯露尖便欢呼。有同学不慎磕破红薯,伙伴立刻提醒:“按老师说的斜着插锹。”

耕地区域里,起初同学们动作生疏,或挖浅未翻透,或力道过猛险些崴脚。大家轮流试手、互相支招,很快找到节奏。小组男生掌握窍门后,主动帮女生调整动作:“左边加力,保持深浅一致。”两小时过去,人人手沾泥、额冒汗,望着松软土地和满篮红薯,无人喊累。

田间出真知,劳动促成长

“以前买红薯从没想过这么不易。”有同学捧着成果感慨,“蹲久了腿麻,才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另一位同学说:“原以为耕地简单,实际讲究多。不仅要用力,还得和同学配合,这和做事一样,得踏实细心懂协作。”

以手劳作、出力流汗,在体会劳动艰辛与丰收喜悦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这一内涵。让学生摸泥土、流汗水,这种成长比书本知识更鲜活,也正是劳动育人价值的体现。

返程时,夕阳给田埂铺上一层金光,竹篮里的红薯裹着新鲜泥土,带着大地的温度。同学们的衣裳混着泥土气息,裤脚沾着星点的泥土,掌心磨出薄茧——这些都是劳动课最特别的“纪念品”,共同构成了这场劳动课最珍贵的“学分”。

(通讯员:潘雅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