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大学法学院办学历史较为悠久。法学学科始于1980年建校之初开设的法律专业(专科),2000年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2012年投融资风险法律规制方向硕士研究生,2019年招收社会工作法律实务方向硕士研究生,2023年招收社会治理法学方向本科生;公共管理学科始于1982年创办的全国第一个秘书学专业(专科),1983年开始招收档案管理专业(专科),1997年开始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本科,2019年开始招收社会组织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社会学学科始于1983年开设的社会学专业(专科),2003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本科,2018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2019年正式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全额在编64人,人事代理2人,预聘制2人。共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2人,讲师22人,未定级3人。法学专业教师28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16人、行政管理专业教师11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34人(含博士后出站5人)。“双师型”教师15人,其中5人具有社会工作相关从业资格和实务资质,10人具有法律相关从业资格或实务资质。专任教师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6人,36-50岁28人,51-60岁21人;行政人员13人,其中35岁以下5人,36-50岁5人,51-60岁3人。
学院现有法学、社会工作和行政管理三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开设法学、知识产权和社会工作三个辅修双学位专业以及“公务知识与技能”一个微专业生。其中:法学专业为湖北省荆楚卓越法律人才协同育人计划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1+6部省高校社会治理法学协作单位和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城市治理与文化传承”支撑学科;社会工作为武汉市重点建设专业和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社会学学科是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老年医学与现代康养”支撑学科。社会工作一级专业硕士学位点整合社会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办学资源,面向社会需求的多学科协同育人特色鲜明。
学院立足城市大学的办学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凝炼办学内涵,深化政产学研协同机制,创办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研究院、地方法治研究所、社会组织发展研究中心、江汉大学社区研究所、策略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城市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研究所科和网络安全与金融法制研究所等7个科研平台;学院还依托湖北省知识产权培训(武汉)基地,推动“法律+”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研究。学院支持教师创办的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武汉楷信社会组织评估中心、江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三个创新创业基地分别获得“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创新基地”、“全国百强社工机构”、武汉市“工人先锋号”和武汉市“妇女儿童法律援助示范基地”。近年来,法学院立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立项30余项,市级纵向项目立项40余项,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教材4部;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性成果明显,1门获得了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课程获省级一流课程,2项教学改革成果分别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一项、二等奖,2个教学团队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教学团队获武汉市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首批“全国社会工作领军人才”、3名教师获武汉市黄鹤英才计划专项人才、3名教师获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2名教师获武汉市高校教师学科带头人,2名教师获武汉市政府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民事法律诊所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律诊所,2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法律诊所教师和全国优秀法律诊所新秀。十多年来,法学专业法考通过率平均超过50%,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19人,6项大学生创新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和全国三等奖;1人获全国大学生宪法演讲比赛一等奖。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逐步增强,涌现出中共十九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法官、全国优秀仲裁员、全国优秀女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律师、全国优秀仲裁员等一大批杰出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