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企业出海风险防控新策略——武汉市海外领事保护与协助研究基地专题研讨会互动沙龙侧记

发布者:王惠蓉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0

2025年10月24日,武汉市海外领事保护与协助研究基地揭牌仪式暨“汉卫出行 领保相伴”专题研讨会在江汉大学图书馆报告厅成功举行。在随后举行的专题研讨会“互动沙龙”环节,多位来自法律、外事、企业安全及学术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齐聚一堂,围绕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智慧碰撞。

本次互动沙龙由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主席蔡学恩主持。参与讨论的嘉宾阵容强大,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

郑友德: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高猛:中国能建葛洲坝国际公司安全生产监督部主任,外交部首批境外安保专家,具有丰富的中央企业境外安全管理经验。

詹虎:湖北省委外办领事处处长,长期从事外交外事工作,精通领事关系公约及相关法规政策。

张曙光: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在涉众维稳和刑事合规领域拥有丰富执业经验。

瞿昊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博士后。

白雪:江汉大学法学院讲师,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包括国际私法、制裁与反制裁法。

沙龙讨论气氛热烈,聚焦于企业海外发展的核心关切。

聚焦法律前沿:中国法的域外适用与权益保护

主持人蔡学恩首先就企业海外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管辖权问题,向知识产权法专家郑友德教授请教。郑教授深入阐释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中关于域外适用的条款,指出此举依据“效果原则”,赋予了中国法律对损害中国市场竞争秩序的境外行为的管辖权,是中国立法自信与维护海外利益的重要体现,为企业主动维权提供了国内法利器。 

破解实践难题:信息获取与全流程风险防范

针对民营企业初赴陌生国别的信息获取难题,境外安保专家高猛主任建议企业应明确“借船出海”战略,主动对接国家“平安丝路”等平台,并积极联系目标国牵头企业获取支持。他进一步强调,企业需在项目备案、执行和运行各环节严格落实国家规章,建立配套制度、风险识别机制和专职岗位,并与当地安全力量建立联系,全流程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在项目各环节的资源整合与协同能力。

领事事务专家詹虎处长则从领事保护实践出发,明确了领事保护的申请渠道与适用范围,即只要公民或企业主观认定自身合法权益在海外受侵害,即可通过12308热线、外交部官网等渠道进行咨询或者申请领事保护。此外,他建议企业通过提前登记、参与安全培训、与使领馆建立常态化联系等方式,增强海外安全感。

整合资源与应对合规挑战

张曙光律师则强调了研究基地整合资源的重要性,提议研究基地系统收集整理本地企业海外投资案例,建立覆盖成败经验的“投资案例库”,为后续出海者提供实操参考,并特别指出需关注海外华人社群内部的风险警示。

瞿昊晖博士从研究者角度指出了企业出海在知识产权、商标布局、政策环境、数据合规及商业秘密工具化等方面面临的多重挑战。他建议企业可灵活运用国内法的“长臂管辖”原则,并关注政府层面应对发达国家管制与制裁的协商。

白雪博士代表江汉大学研究团队汇报了对本市涉外企业的调研发现,指出企业在风险认知和责任边界等方面存在“清晰”与“模糊”并存的特征。她提出,研究基地未来应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企业可用的实用工具,并成为联动各方的枢纽。

在问答环节,讨论聚焦于高风险地区的安防实践。高猛主任建议市级层面强化执行层面的沟通机制与人脉网络。詹虎处长指出,在极端情况下,国家将启动应急机制依托体制优势应对。对于提升中小企业安防意识,高猛主任提出运用专业评估、发挥安保公司优势及强化内部培训等针对性建议。

小结:凝聚共识,展望未来

本次互动沙龙汇聚了多元视角,形成了广泛共识:企业的海外安全与合规经营一体两面,风险防控必须向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延伸。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新成立的研究基地应成为整合各方资源、提供决策支持的核心平台,为武汉市乃至全国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合法权益保驾护航。

(通讯员: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