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著作是刘建新教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09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主要内容包括:
(1)早期异化理论的提出与实践哲学的确立。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分为理性形而上学批判和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通过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革命,确立了实践哲学范式,将目光投向现实的进行历史活动的个人。以此为标志,马克思解开了什么是“人本身”的千古之谜。在马克思看来,现代社会的基础,不是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理性,而是实践的力量,是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矛盾运动。从人的历史活动出发,马克思得出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是历史发展必然过程的结论;但同时,资本主义的“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语)。
(2)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研究。由黑格尔法哲学研究转向市民社会研究,达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研究发现,市民社会是人最基本的经济生活领域,决定着现代国家的性质,其目的在于把人的自由作为现代国家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将现代国家的制度构建作为人的自我实现的中介。这表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发达的物质文明,还要有高度发达的制度文明。我们应联系制度文明建设,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3)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①国民经济学家市民社会观批判。无论是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还是蒲鲁东的经济学范畴,实质上是对人与人物化关系的抽象;②政治经济学批判。包括,社会关系的物化;市民社会的资本逻辑;资本与人的劳动异化;③共产主义与市民社会的解放。其一,市民社会与人类解放。人类解放是市民社会最后一个等级即无产阶级所推动的解放;其二,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自由是以人的劳动实践为基础的。但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了极大的异化。人只有摆脱了一切阶级关系和阶级差别,在普遍的世界历史中彻底实现自身,才能成为“自由的个人”。
(4)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制度文明。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解剖,揭露了劳动者异化的真相。资产阶级推行的所谓制度文明,实质是“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由宗教的幻想和政治的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①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的制度文明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又反映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②基本内涵是主权在民,民主是实现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的制度保障;③公平正义是制度文明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
(5)制度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文明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价值取向,突出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本质区别,其价值目标在于人的全面发展;②市场机制中的制度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市场理性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民主化与人的全面发展;法制化与人的全面发展;③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制度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的。其中,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作为人的社会关系规范体系的进步状态,制度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基础性环节。应通过制度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弘扬社会公平正义,体现和维护人的平等权益,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