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法熠星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了为期两个月的“武汉市特种行业管理立法调研”实践项目。实践团队由赵立新教授、郑进副教授等四位教师指导,周涛乐、李震、张晨淇、叶如海、张浩然五名研究生组成。
项目得到武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支持,聚焦城市治理现代化与法治社会建设需求,深入武汉市六大城区,对旅馆、刻章、开锁、典当、机动车修理、洗浴娱乐等与民生安全密切相关的特种行业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立法前期调研,并形成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系列成果。
扎根实践:从理论储备到一线调研
项目自6月下旬启动以来,团队师生经历了系统性的前期准备、深入的中期调研和精细化的后期总结三个阶段。在前期,团队成员密集研读了《立法法》《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础法律及多项行业专门法规,并对全国多地特种行业管理立法经验进行了比较研究,初步构建起立法政策工具箱。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团队精准识别出当前武汉市特种行业管理中存在的“许可证管理失效、新业态监管空白、多部门协作不畅、事中事后监管乏力”等核心问题,制定了科学详实的调研方案。
图1 赵立新教授为团队成员进行理论指导
7月至8月,调研团队顶酷暑、走基层,奔赴经济技术开发区、蔡甸、汉阳、武昌、江岸多地,深入特种行业经营场所,与一线民警、经营者、从业人员及消费者开展深度访谈,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资料和真实案例。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调研策略,敏锐捕捉到诸如“网络平台对传统开锁业的冲击”“私人影院、网约房等新业态性质模糊”等新问题,锻炼出敏锐的现实洞察力。
图2 赵立新教授、王惠蓉老师和岳靖凯老师与武汉市公安局对接特种行业立法事项
图3 赵立新教授、王惠蓉老师和岳靖凯老师与一线民警交流
成果丰硕:形成系列实践成果
基于扎实的调研,团队将旅馆业作为立法突破重点,形成了以《武汉市旅馆业治安管理暂行办法(建议稿)》为主体,配套立法文本分析与系统化调研为支撑材料的系列成果,体现了研究生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
针对“许可证管理失效”,创新设计“告知承诺制”,极大简化审批流程;针对“新业态监管空白”,明确将电竞酒店、乡村民宿、网约房纳入规制范围,建议规定电商平台审核责任;针对“多头监管与效能低下”,构建了公安机关主管、多部门协同的联动机制,并引入“信用分级监管”模式,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违法者“利剑高悬”的精准治理。尤为突出的是,《建议稿》充分体现了立法为民的温度,设置了未成年人保护专项条款、旅客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以及“15分钟应急联动”等公共安全措施,致力于平衡管理效率与民生权益。
图4 团队成员整理访谈资料
育人铸魂:在实践中淬炼法治人才
此次实践不仅是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更是一堂生动的专业实践与思政实践课。团队成员周涛乐表示,实践让他“深切体会到社会研究绝非闭门造车,其生命在于投身火热的现实”;张晨淇认识到“真正的学问藏在社会的褶皱里”;叶如海、张浩然和李震同学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在政策分析、条文起草、沟通协调方面获得的宝贵锻炼,深刻体会到立法工作背后所需的复杂权衡与社会责任感。
目前,团队产出的立法论证材料已提交至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其多项制度设计已被纳入武汉市特种行业管理立法的规划视野,为提升武汉市特种行业管理的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方案,是江大法学院研究生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