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法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重要致信精神,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激发学生党员的红色文化素养和历史责任感,研究生党支部在寒假期间组织了红色主题读书活动,2月28日研究生党支部在法学院模拟法庭开展了红色书籍分享会,引导同学们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深入理解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党支部副书记张钰敏同志介绍了开展本次活动的背景,鼓励同学们通过读书、荐书学史明理,笃行致远。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
在分享环节,党员周涛乐在分享《觉醒年代》阅读体会时表示:“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更应传承红色基因,既要锤炼’用学术讲政治’的理论功底,更要培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自觉”;入党积极分子叶如海分享了与家乡相关的红色经典《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提到从红色经典中看家乡发展,更坚定了建设家乡的信心和决心;入党积极分子黎丽苇谈到研读《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理论、制度与政策》后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未来还将立足专业,积极投身“三下乡”实践……十名学生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研读感悟,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了红色书籍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传承革命精神的决心。同学们还就如何将党史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辅导员李雨荷分享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阅读感悟,鼓励大家借由本次活动培养长期阅读的习惯,深入学习红色经典,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作为法科学子、青年党员,我们肩负着推动法治进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此次红色经典阅读学习活动,是江汉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加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在今后,法学院将继续积极响应新时代伟大号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大局服务、为法治担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做出更大贡献。
阅读感悟选登:
23级社工研究生翁玉馨-《觉醒时刻》
本次阅读活动中我所阅读的是《觉醒时刻》,这本书紧紧围绕“民主”与“科学”这两大核心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宏大而复杂的过程。书中,先驱者们在黑暗的时代中勇敢地探索前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品格。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担当精神,时刻提醒我们要坚守为民初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陈独秀对“实利的而非虚文“的追求,要求党员必须扎根现实,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问题,不务虚、不空谈。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则生动地诠释了共产党人应有的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今后,我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切实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增长才干。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己任,向合格党员奋进。
23级社工研究生杨冰-《习近平扶贫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到中南海,始终坚守人民至上,践行脱贫攻坚承诺,推行精准扶贫方略的历程。它依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特性,推动特色产业与生态经济建设。从这本书中,我深刻领悟到党的初心使命从未改变。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精准施策。他们面对贫困地区复杂的情况,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为当地百姓铺就致富之路。党纪的严格执行,确保扶贫资源精准投放,成效真实可靠;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则促使扶贫方式不断优化,从输血式扶贫逐步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
未来,我会坚定理想信念,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勇于革新,直面问题,推动工作突破。从更宏观角度,我会关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支持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建设,助力农村发展。我也将时刻以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约束自己,为党的事业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3级社工研究生叶如海-《星火的启示: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
在研读时我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特殊的情感。书中大量篇幅涉及我家乡的史实,使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感悟颇多。回溯历史,在漫长的白色恐怖时期,新生的共和国能够在艰难险阻中逐步发展壮大,离不开赣南、闽西、鄂豫皖、井冈山等地区星星点点的革命根据地。这些根据地宛如黑暗中的希望火种,为革命力量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相对稳定的发展空间,最终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书中关于赣南闽西苏区创建的记载,尤为触动我。先辈们高瞻远瞩,全面考量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以及群众基础等诸多要素,巧妙地选择在敌人力量薄弱之处建立革命据点。面对物资匮乏的艰难处境,他们凭借非凡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开展生产自救,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从容应对。这种无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
当下,许多人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抉择阶段,面临着诸多困惑与迷茫。但当我们回顾先辈们的奋斗历程,便能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获得精神指引。他们的崇高精神如同明亮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激励我们坚定信念、奋勇向前。展望未来,我将持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从厚重的历史中汲取精神滋养,不断提升自我。同时,我也衷心期待更多人能够从红色资源中探寻人生方向,凝聚奋进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24级社工研究生张家欢-《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这部著作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懈奋斗,再到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党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我愈发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工作的开展应紧密契合社会需求,牢牢锚定人民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科学的领导方法,在脱贫攻坚战等一系列伟大社会工程中的成功实践,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唯有精准洞察问题本质,高效整合各方资源,方能切实有效地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群众路线更是让我明晰,社会工作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悉心倾听服务对象的心声诉求,始终以他们为核心,精心设计并实施服务项目。展望未来,我将以党的历史经验为灯塔,秉持“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将个人所学融入到为社会福祉拼搏的事业中,在每一项具体工作里,用心用情用力,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24级社工研究生周涛乐-《觉醒年代》
书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以笔为戈和唤醒民智的壮阔历程,让我深刻体悟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基因。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我尤其关注书中呈现的“思想启蒙与社会改造”的辩证统一:新青年们既通过《新青年》杂志进行理论建设,更深入长辛店工人群体开展实践探索,这种“知行合一”的群众工作方法论,与当代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高度契合。
从中共党员视角重读这段历史,我更加明确新时代青年党员的使命担当。李大钊先生“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呐喊,启示我们要将个人成长融入民族复兴。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更应传承红色基因,既要锤炼“用学术讲政治”的理论功底,更要培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自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应以觉醒精神筑牢信仰之基,用专业力量服务民生需求,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3级社工研究生张靓-《论中国共产党历史》
本书回溯了党从南湖红船启航,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一路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历史。研读此书,我深刻感悟到党的根基深植于人民,力量源自于人民。无论是革命年代为百姓谋解放、求生存,还是改革开放时期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崛起,党始终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行动指南,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书中所展现的“持久战“战略定力与“钉钉子精神“,更是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应对复杂挑战、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方法。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将以党史为镜,从红船精神、长征精神中汲取信仰力量,把个人学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学术研究上,秉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不畏艰难,勇攀科学高峰,努力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学科发展添砖加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深入基层,运用所学知识为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贡献力量,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践行初心使命,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里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奋斗篇章。
23级社工研究生庞书源-《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
这本书系统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于百年奋斗征程中铸就的伟大精神。阅读期间,我与家人一同参观了宋庆龄的宋氏祖居,踏入故居,质朴的陈列无声诉说着先辈的过往,让我对党的伟大精神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感悟。
身为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生,我深切体会到书中精神与我的专业实践紧密相连。“人民至上”是党的根本立场,这一精神映射到社会工作领域,便是在开展“困境帮扶”时,务必深入了解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只有走进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提供精准有效的帮助,这正是对党的为民服务宗旨的生动践行。而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在开展需求状况调查时,以数据为依据,以事实为支撑,才能为后续工作提供可靠的决策基础。只有将书中的精神融入日常工作,才能真正践行“助人自助”的理念,切实为社区和社会贡献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改革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新媒体、AI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积极响应党的改革创新号召,将专业方法、服务模式与社区自治相结合,探索出更高效、更贴合时代需求的服务路径。这次阅读与参观经历,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行动的号角。我将以书中精神为指引,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发光发热,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3级社工研究生蒋思奥-《觉醒年代》、《毛泽东传》《中国乡村振兴之路》以及《火种》
在阅读这几本书中,我看到它们描绘了先驱者们将思想启蒙与社会变革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建党精神以及早期共产党人在艰难困境中坚守信仰、勇于开拓,终成燎原之势的奋斗史。研读这四部著作,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始终贯穿的真理追求与实践精神。从思想觉醒的探索,到革命道路的开辟,再到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党在不同历史阶段都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以人民为中心,不断突破困境、奋勇向前。这种精神深深触动着我,让我认识到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与传承的重要性。
作为青年一代,我将赓续红色基因,把学术探索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积极关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领域。未来,我会运用所学知识,投身到这些重要领域的实践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让真理之火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持续闪耀,不辜负时代赋予的使命,传承好精神火种。
23级社工研究生龙建梅-《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这本书生动再现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时光,在这段艰苦岁月里,总书记扎根基层,在劳动实践中深刻洞察民生需求,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决心与责任担当。总书记身处艰苦环境仍勤奋好学,利用一切闲暇汲取知识养分;在工作中敢想敢干,号召群众办沼气池,切实解决当地能源匮乏问题,他这种不怕吃苦、“文武双全”的精神品质令我钦佩。
总书记深入群众、了解民生的实践,为我在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中如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以总书记的精神为指引,深入研究社会问题,尤其是基层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与服务能力。未来,我会主动走进社区、乡村,运用专业方法精准把握群众需求,为他们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方法和专业视角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中。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也会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勤务员,牢记使命,勇毅担当。
23级社工研究生黎丽苇- 《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理论、制度与政策》
本书以跨学科视角,深度剖析乡村振兴,点明其需全方位统筹经济、制度、生态、文化等维度的变革,为理解乡村振兴提供了全面且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指引。研读本书,我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有了深刻洞察。它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关键战略,更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发展紧密相连。书中内容让我认识到,乡村振兴涵盖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塑造以及乡村有效治理等多个层面,是一项关系到农民幸福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宏大工程。数字化治理与土地制度改革等举措,凸显出乡村振兴各环节紧密关联,需社会各界协同推进。这使我深刻意识到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使命。
未来,我将立足专业,积极投身“三下乡”实践。运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生态建设。同时,努力通过学术研究、创新创业和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与农产品市场拓展,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贡献力量。